|
1 贴近孩子的感受,最大的阻碍是我们的担心孩子犯错和心痛孩子受情绪折磨,前者容易出现说教,不把严重后果的道理说清楚,自己的担心无法消解;后者会让我们立马否定孩子的情绪:这有什么好伤心的、没关系。
2 在街上看到一位妈妈用绳子系住大约2岁多的孩子,绳子一头扣在孩子背着的背包上,另一头系住了妈妈的手腕。也许这个孩子动作很快,可能一转眼就跑不见了,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妈妈很多麻烦,也让孩子更加安全,可是怎么看都觉得很奇怪。这是妈妈单向的行为,其结果确实可以保护到孩子,但是,在过程中孩子既没有和妈妈合作,也没有机会自主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一旦没了绳子,孩子依然不知道在大街上乱跑会有什么后果。
从孩子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要放开手,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对于2岁多的孩子,心智水平使他们依然会“乱跑”,作为家长,我们只能集中精神时刻跟随着孩子,而不是把他们套在身边。
3 孩子之间打架该怎样处理最好?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打架,区别于嘻戏,以及还要顾虑到孩子的身体经验的养成,完全不打架,也不合乎情理,至少不合乎孩子的心理特征。
那么,到底要不要管呢?什么时候该管,又管到什么程度?
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在思考“我该怎么做”、“我的孩子有没有吃亏”、“我的处理方式会不会影响我的孩子”,重点都是“我”。当你细致观察面孩子的情绪、身体语言,倾听他的感受时,你就有确切的线索进行判断,进而变成行动,然后发现处理孩子打架有很多种方式,情景不同孩子不同情感不同,处理方式就会各种不同。
4 我们请孩子与我们合作,目的不是在于要孩子听我们的话,给我们减少麻烦,更重要的是要借合作让孩子脱自我中心,与他人连接,与环境连接,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比如:在图书馆里,能察觉到环境的安静,从而压低声音,不打扰别人;在公共场所,人很多,知道跑来跑去,容易造成自己或者他人摔跤;看到喜欢的玩具,不是直接抢,而是先观察玩具是谁的,可不可以玩。
5 怎么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需求?
孩子说衣服有点紧,感觉手臂都被勒得像鸡爪子一样;家长回答说,衣服紧一点暖和。
孩子说我想玩弟弟的玩具;家长回答说,你这么大了还要玩小婴儿的玩具,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啊。
孩子说我要自己背书包;家长回答说,这么重,你背起走不快……
其实孩子的语言并难懂,他们的需求也不难以满足,这样一描述出来,大家都能看明白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但家长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里,不接受孩子的感受,就会真的不明白孩子要什么。
6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含义可以百度)。这四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说白了,就是像修房子一样得一层层修上去,下面地基不牢固要垮,也不可能先修三楼,二楼不修。
那么让三四岁的孩子背乘法口诀背唐诗宋词,是不是在跨越呢?孩子可能具体的数量关系都不太清楚,还不能辨别同样多的水倒进大杯子和小杯子是一样多,不清楚名词配对乃至一个集合的特征,不理解程度副词的意义形容词的微妙,孩子背诵这些只能是背诵,并不能促进认知的实质发展。在社会互动中,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粑粑麻麻太过说教,每件事情事先都要提醒、分析、用逻辑预测结果、规避风险、如何应对失败等,孩子就会提前运用不成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脱离了具体化,即动少了,想多了,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阻碍。
孩子是在活动中学习,动得越多,具体化越多,以后的思维能力(智能)越强。
7 上班路上,看见一位约2岁的小男孩边哭边扶着栏杆上台阶,哭得很伤心,好像都没力气走路了。妈妈站在10来级台阶上有些不耐烦地催着,身旁的地上放了一个大包包,看来妈妈实在没力气抱孩子。
在我经过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突然向我伸出手来,我顺势牵住了:我牵你上去好不好?
孩子一下就没哭了,好奇地看着我,脚步却加快了。妈妈一下也柔和了,急忙跑下来接孩子,并教孩子说谢谢阿姨哦。
有时候,我们面对孩子哭闹时,只是差那么一点点柔情和那么一点点游戏的心态。
8 孩子有时候很想帮粑粑麻麻的忙,可往往不能真正帮上忙,甚至是倒忙。第一期爸爸去哪儿中,张亮得的狗尾巴草(投票)少了,天天就跑到屋外去给爸爸拔狗尾巴草,希望爸爸的得票没那么低。这个时候,首先需要给孩子讲道理、解释清楚事情原尾吗?孩子通过帮忙来表达对粑粑麻麻的关心,那么粑粑麻麻就要回应这份关心,感谢孩子。而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有效的,生活会教会他们,并且他们也有能力自主观察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