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贲
一位知名人士在谈中国教育时说:“今天我们整个国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而实际上,在中国,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学所培养的人和清华附中培养的不是一类人,让衡水中学像北京顶级中学那样培养人是错的。”那么,接受技能教育的广年夜学生群就不需要20%的精英学生才需要的“博雅教育”吗?
在中文语境里,“博雅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但“博雅”却是一个有误导性的说法。博雅教育究竟是指什么呢?在中国传统中,是指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修养。在西方的古典语境中,是指那些能说好几种语言、见过世面、游历甚广的贵族和绅士。这难道是如今的“博雅教育”要唤起的教育理想吗?固然不是。
博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创作发现性误译。“人文教育”的原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关于自由的教育;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则是指专业训练之外的多知识面教育,或看成人文教育的代用词。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能成长为具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这样的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与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关。它首先是要让人解脱自己加于自己的愚昧,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的启蒙”:能在认知上求真、在道德上求善、趣味上求美,能学会辩白真相与欺骗,判断善恶与对错,辩白美与丑。
就拿人的道德感或伦理意识来说吧,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它不只是一些在课堂里学习到的抽象理论,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只有清华附中的学生需要,而衡水中学的学生就不需要了吗?商学院、法学院身世的精英们需要,普通人就不需要吗?
人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注重验证的思考体例,不只是理性、透彻地思考外在事物,还要反及思考者自身,是一种检讨式思考,一种关于思考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不是真理思考(truth thinking),而是一种优质思考(good thinking)。它的结果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可靠的知识,是对善恶是非的判断,是明智的决定、合理的行为和慎思的行动。批判性思维是认知、情感和伦理的结合,也应该是知与行的合一。
说到底,人文教育是一门立人的课程。课程(curriculum)的拉丁词根是“跑道”的意思,从动词currere(“跑”)而来。根本意义上的课程是指一个孩子要长年夜成人,成为社会中行为良好的一员,所需要接受的训练。
不合的课程观可以归结为三种。
第一种是以知识内容来指导课程设置,这是今天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取向。专业课程以及许多被称为“通识教育”的课程都属此类。
第二种是以某种培养目标来确定的课程设置,例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包含教师、医生、律师、管理人员、运带动。
第三种是“自主之人”的培养课程。它的意义不在于终端结果,而在于教育过程自己帮忙学生知晓并运用自主生活所需要的个人选择、决定、判断,并尽量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与民主原则相一致的个体自我价值教育。人文教育就属于这一种课程设置。
自主之人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它把教育的目简直定为增进人的成长成长,是一个“立人”的过程。这种意义上的人文教育,对清华附中或衡水中学的学生不都是需要的吗? |
|